找到相关内容447篇,用时4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教的生死观

    四劫,极光净天寿命八劫;禅天中的少净天寿命十六劫,无量净天寿命三十二劫,遍净天寿命六十四劫;四禅天中的无云天寿命一百二十五劫,福生天寿命二百五十劫,广果天寿命五百劫,无想天寿命与广天等,无烦天寿命...[13]   因为不定种姓的声闻、独觉及八地以上的自在菩萨,一者所知障未尽,二者福慧未具,者异熟识未空,四者无上菩提未证,若不以此所知障及悲愿禅定之力来资感生死之,使身久留世间,广度众生,集积...

    唐思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264480110.html
  • 唯识学入门 - 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(1)

    因为这中间会有两个关键,一个是属于超凡入圣的一个关键点(从唯识可以解释得非常清楚)。还有一个是证无生法忍,以大乘来讲,像七地菩萨证无生法忍,但是如果是小乘,它只要初果、二、四,证无生的质一样...   为甚么说最深沉的部分就是“性空”。   “空”其实是一个否定的符号,它否定自性的存在。自性就是:   一、独存:由单一的因缘能够独立的存在。   二、不变:它能够不变的存在。   、...

    宽谦法师

    |唯识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6/06102182911.html
  • 南朝佛寺遗产概说

    种成就,又叫四种果位,分别是初果(预流果)、二(一来)、(不还)、四(阿罗汉),到四果者可永远不会再投胎转世遭轮回之苦,得此位者便称阿罗汉。据佛经讲,佛涅盘时留下四位罗汉,要他们常住...)中诞生的,因为这座寺庙是当时的图书收藏中心之一,古代佛寺文化地位之重于此可见一斑;   ◎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称南京是“佛教学术的中心”。这里与中国最早诞生的佛教学派“论宗”、“天台...

    贺云翱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504384076.html
  • 万世译经师——鸠摩罗什菩萨略传

    苦楚,我也没有丝毫的怨恨。」于是,菩萨的母亲「耆婆」只身前往天竺,勇猛精进,终于证得阿那含。   菩萨破魔干扰,初尝般若法味   鸠摩罗什菩萨则仍然留在龟兹国。有一天,他于龟兹「帛纯王新寺」的旧...:一是东汉严佛调译《古维摩诘经》、二是三国吴支谦译《维摩诘经》、是西晋竺叔兰译《异维摩诘经》、四是西晋竺法护译《维摩诘经》、五是东晋祇多蜜译《维摩诘经》、六是姚秦鸠摩罗什译《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5594086286.html
  • 宽谦法师:唯识学入门——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

    点(从唯识可以解释得非常清楚)。还有一个是证无生法忍,以大乘来讲,像七地菩萨证无生法忍,但是如果是小乘,它只要初果、二、四,证无生的质一样但是量不同,也就是说,所谓的超凡入圣,它有一个很大的...存:由单一的因缘能够独立的存在。   二、不变:它能够不变的存在。   、主宰:乃至我们能够主宰它的存在。   其实以上都不存在的,所以要否定它。但是我们通常都会以为它是存在的,所以我们会做...

    宽谦法师

    五明研究|宽谦法师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1091551.html
  • 《楞严经》研究

    ∶“阿难眼中有泪,耳中有垢,口中有涎,身中有屎尿,成夫妻便有浊漏,有浊漏便生子女,有子女便有死亡,有死亡便有痛苦,有何可爱呢?”摩女闻佛所说,恍然大悟,爱念顿消,证阿罗汉。可见色相本无可爱,转瞬即...所推崇的,也是净宗所推崇的,同时它也是秘密部经典,所以它是当前最流行的禅、净、密宗的宝典,是宗都推崇的修行宝典,我们有必要了解和研究它。   一、《楞严经》的地位和价值   《楞严经》是佛教...

    曾琦云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2091575.html
  • 解脱大乘天论—兼谈玄奘法师的大乘菩萨行

    、斯陀含(二)、阿那含()、阿罗汉(四)次第修行,出离三界,达到无余涅槃的境界。凡修至阿罗汉,就已了脱生死,不再堕入轮回。所以在宗喀巴大师的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中,将其归入中士道:   佛初...要修菩萨行,必发菩提心,奉行六度,而那些已经证得阿罗汉的贤圣,就能顺理成章地进入大乘的修行了。   二、本文的研究方法:   (一)研究的立足点:“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,是名阿耨多罗菩提”(...

    王惕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262293684.html